您的位置:首页 >快讯 >

上海书展丨国际文学周,全球作家学者共话“叙事共同体”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赵茜

8月15日晚,北外滩边上演文学之夜。主题为“叙事共同体”的第十届上海文字周主论坛在建投书局举行。


(资料图片)

作为上海书展期间唯一的国际文学交流品牌活动,洛伦佐·席尔瓦(西班牙)、陈福民、田耳、菲利普·韦斯(奥地利)、骆玉明、索南才让、萨尔瓦多·马利纳罗(阿根廷)、辽京、路内、倪文尖、唐克扬、淡豹、金雯、蒋一谈、顾春芳、于是、方岩、萧耳、包慧怡、赵柏田、汪燕、杜阳林、逄小威、吕晓宇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以文学为名,共话深刻影响当下生活一切表达方式的“叙事的共同体”。

在火花四溅的文学碰撞中,我们还嗅到了春风的气息。曾获第一届春风新人奖、第五届春风白金奖的作家路内,获得第十届春风白银奖的作家陈福民、春风悦读榜策划发起人、作家萧耳都为本次论坛带来亮点。

目光向外,国际作家带来全新视野

自2011年创立以来,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累计邀请25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参与论坛。其中,包括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国际化视野,一直蕴含在上海的文学基因里。

奥地利作家菲利普·韦斯首先以“心灵之山七题”交出自己的答卷。菲利普·韦斯特别提到了在中国传统寓言里,移山的愚公绝不愚蠢,他反倒成了人类世界的先知。愚公早就知道,他的子子孙孙终会拥有移得动山的力量。如今,人类仍在地壳上作着搬移,且在这方面已超过所有自然力之和。为解读中国传统寓言带来了全新视野。

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从电影、歌曲、画作中得到启发,他对有些作家被其他艺术语言的光芒、产业力量或成功所吸引,宁愿从书本以外汲取营养深感疑虑。“我并不否认支撑如今电视剧热潮的才华,也不否认其成功经验对小说家可能有启发意义。但我质疑的是,与阅读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乔伊斯写的最糟糕的作品相比,通过观看最优秀的电视剧,人们能否学到更多小说所需的各种写作技巧。更不用说从那些程式化、依靠生产和营销来说服受众的商业化产品中寻求启迪了。”洛伦佐·席尔瓦说道。

阿根廷萨尔瓦多·马利纳罗则表示,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叙事共同体”在文化间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深信,作家的笔端应伴随着这种交流,彰显共通之处,并积极应对在这个日益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从草原到江南,作家们从叙事中心给出答案

“无论是西部高原的空阔与浩瀚,还是江南城镇的温润细腻,都在他们的阅读和写作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索南才让和萧耳都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带着小说家对周遭世界的独特体感,不约而同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叙述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正如主持人黄昱宁所言,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带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进行创作,写作则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为“叙事共同体”的旅行者。

陈福民谈到,我们从文学中来,是文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捍卫语言文字的美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在新的时代里、新的文明条件下,这个义务同时也包含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文明理解,在当下新的文学时代里寻求新的表达形式,这是我们今天叙事共同体所要表达的意义之一。

在路内看来,商业共同体的基本精神是契约。而叙事共同体的基本精神是共识。汉语应该具有一种向外延伸的能力,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并向内惠及到其组成部分,因为共识和分歧本身都是叙事共同体的特征。

田耳则认为,“共同体”是一个当下特别热的词,叙事共同体必然是所有艺术家的心愿。他说,如果我们视野之中都有同一座山峰,那只需相信自己目光的引导,遵循脚下的道路,感知一路向上,虽然路径不同,我们终究会在最高点汇聚。

来自青海草原的索南才让,用他最擅长的讲故事,回应了他眼中的叙事共同体:“很多年前,当我在放牧时,在我们居住的河边,搬来了很多的帐篷、商店,还有帐篷录像厅、台球厅。有一天,我帮我母亲抬水的时候,我听到了从帐篷录像厅里面传出来的外国的声音。看到了在打台球和我一样的年轻人的笑声和说话声。我也同时听到了在帐篷商店里喝酒的我的父辈们的欢快的划拳声音。我还听到水的声音,还听到了水壶在水里面灌水的声音,以及我周边的空气、风、太阳……我觉得,那一刻对我来说就是我自己的‘叙事共同体’。”

萧耳借用“拼图”的概念阐述她心中的“叙事共同体”。萧耳认为,如果将文学看作一幅世界地图,每个作家叙事中心就是共同体中的其中一块拼图,每一块拼图上刻画上了独一无二的写作特色。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江南地带是她的叙事中心。今天在座的许多作家,中国的,西班牙的、意大利的,也是作为其中一小块拼图。当然,不仅局限于地域,70后、80后、90后作家分别写了他们出生、经历的时代,还有无数前辈们,叙写了自己生活的时代,共同拼起中国近代百年、世界的百年。赢得现场作家、学者的一致认同。

聚焦学者,叙事是艺术最大公约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表示,在当下,各种各样的叙事艺术形式已经构成了“叙事的共同体”,叙事几乎是所有艺术门类的最大公约数了。样貌各异的艺术创作其实都在讲着些差不多的故事,也就是说共同的叙事母题,构成了叙事共同体的底层逻辑。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家顾春芳认为,“叙事的共同体”包括接受者和传播者。没有接受、传播和阐释的叙事是没有意义的。《红楼梦》在传播和阐释中成为“红学”,莎士比亚戏剧在接受和传播中成为“莎学”。因此在接受传播和阐释的力量来说,经典应该具有比一般的叙事更加永恒的力量。

学者、译者、诗人包慧怡则从诗意的角度进行思考。“诗于我而言,是地图师的六分仪也是地图本身,是不能出借的铅锤和角尺。诗是尘世之锚,是观星者的镜片也是熄灭中的远星,是尝试驻留而转瞬抽身。诗是寻找家园和对家的摧毁,是一生中每次遇劫后沿途洒下的花粉。诗是一切告别中宛如开场的试错,也是所有漫长的坠落前闪亮的幸存。”包慧怡说,希望每一个以写作为天命的人都永不放弃“以众多声音张口说话”,永不放弃以自己个人的心灵为单位的叙事权利。

现场,各位受邀嘉宾依次发言,相互交流观点,掌声连连。

在接下来为期一周的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28位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还将参与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的“诗歌之夜”,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朵云书院、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等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会等40多场文学活动。同时,多个活动还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让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