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快讯 >

遭原子弹轰炸没吭声,一幅海报却让2500万日本人破防了,要求道歉

"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据说这句话是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目睹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场爆炸后说出的名言,这句话其实是贯穿了整个“曼哈顿计划”执行过程中,萦绕在几乎每一个科学家头上最大的问题。科技,究竟会给人带来毁灭还是进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


(资料图片)

日前,知名导演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在全美上映,影片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整个“曼哈顿计划”执行过程中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以及对人类科学发展的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本片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的传记电影”,而非“美国原子弹的传记电影”。然而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仍然在日本遭受了广泛的反对,截止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片会在日本上映。

不仅是《奥本海默》未能在日本上映,此前宣布将在日本上映的《芭比》最近也深陷舆论风波。

奥本海默(右)与爱因斯坦(左)

随着《芭比》与《奥本海默》在全球多个地区上映,一些电影迷们开始将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融合起来,制作二创海报,其中一幅将《芭比》女主角与《奥本海默》中原子弹爆炸后的火焰结合起来的海报收获了大量转发与点赞。

《芭比》发行方华纳影业的官方账号也与该贴进行了互动,并且评论称“这将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夏天”。

这一举动很快引发了日本网友的不满,大量日本网民认为,华纳影业此举是在无视原子弹对日本人民造成的痛苦,是一种对历史的戏谑,对日本国民的侮辱,并开始在相关帖子下回复大量关于广岛长崎原子弹受害者的史料。

网友二创的海报

影片还未上映,便引来大量不满,这是电影公司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华纳影业日本分公司随即发布日语推文,就相关内容向日本民众道歉。

对二战历史如此敏感,那么想必日本人对历史以及科技的反思一定很深刻吧?然而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的各种行为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在历史方面,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不承认其侵略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一直屡禁不止。在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以及一系列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东亚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上,日本政府不仅不予以承认,有时甚至会借题发挥,大肆伤害东亚人民情感。

安倍晋三乘坐“731”飞机

在科技方面,世界十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占了四件,而在如此惨痛的历史之下,日本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在“311大地震”中处置不力导致福岛核事故后,近期又不顾世界各国反对,执意推行核污水排海计划,污染全世界。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政府在一些事情上的“双标”,自称是“核武器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又寻求美国的“核保护”。

应该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在上世纪70-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在日本文艺界涌现出大量对科技、对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艺术家,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黑泽明的《梦》、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大友克洋的《阿基德》等等,这些作品甚至对全世界对科技及战争领域的反思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黑泽明《梦》中的侵华日军形象

然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右翼政客长期的鼓吹,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日本文艺界再创作出思想如此深刻作品。相反,一些二战话题甚至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工具。

今年五月,G7峰会在日本举行,日本政府别有用心地将开会地点选在了广岛,还安排各国领导人参观广岛原子弹纪念馆。日方此举意欲“提醒”各方,“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而这一宣传逻辑的下一步便是“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

日本政府积极把自己包装为“受害者”,一方面是逃避其历史责任,而更重要的在于欲利用这一手段来帮助自己“军事解绑”扫清道路,制造借口。

美日领导人在广岛会面

然而美国总统拜登并没有吃这一套,在5月19日与岸田文雄见面时,大家都注意到了拜登随身携带的手提箱,那是美国核武器的发射按钮。

不过这也并不能说明美国政府有多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长期以来日本右翼的许多小动作,没有美国的默许显然是做不到的。而拜登此举,更多是敲打日本不要太过分,以及维持美日韩同盟这一美国基本策略。

而美国华纳影业此次对于《芭比》的宣发策略也别有用心,截至目前,美国华纳影业总公司仍然没有对日本网民的反对以及日本分公司的道歉做出回应。

诺兰此前的作品也多有反战意味

在美国,《奥本海默》与《芭比》是同一天上映的,据说得知此消息后的诺兰导演火冒三丈,他动用了许多电影行业的关系,希望阻止华纳影业的行动。他表示,《奥本海默》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电影,不应该与《芭比》放在同一档期。

可以看出,华纳官方对于将《芭比》与《奥本海默》绑定宣传是有商业规划的,这次网民们将两部影片捏合二创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华纳影业宣传策略的一部分,大概美国总公司之后也不会对日本市场的不满做什么回应。

说来可悲,在整件事情上,日本网民不在乎真正的历史;华纳影业不在乎艺术家的想法;美国政府不在乎东亚的和平。而这一切发生在一直打着“尊重艺术、创作自由”大旗的西方,显得格外讽刺。

关键词:

资讯